上海“垃圾分类”施行四个月,效果远超预期

2019年11月18日

自从上海7月份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以后,垃圾分类与上海就紧紧联系在一起。就连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相关展品,比如通过软件和图像识别实现的垃圾智能分类技术,以及分类垃圾桶、压缩垃圾桶等,都仿佛到了“主场”,颇受关注。

第二届进博会瑞士ABB集团展出的人机协作双臂机器人YuMi在进行垃圾分类演示,一名女士在第二届进博会新闻中心通过VR设备体验垃圾分类游戏。

到现在,距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经有4个多月了,如今上海垃圾分类取得了什么成效?

2019年11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

上海市副市长总结称,自条例实施以来,整体成效好于预期。为什么这么说呢?

截至10月底:报告称,预计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来回顾一下,截至8月底,上海市的“战报”如何呢?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表示,“八、九千个小区,通过调查,发现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正确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分类的实效远超预期。目前,干湿分类基本稳定在每天8千多吨。”

生活垃圾分类分得更好了,再生资源处理也需跟上。部分再生资源处理中心表示,垃圾接收量在《条例》实施后显著增加,状态已由“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

同时大数据在垃圾分类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启用的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实时反映16个区各作业环节的垃圾数量、分类质量、生产调度等数据,实现了对垃圾路径的全程追踪,并显示垃圾末端的处置信息,为城市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

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介绍:“开发了一个总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时知道我们上海瞬间产生的湿垃圾是多少、干垃圾是多少,大数据的积累对政府管理的决策是有好处的。”那么,满意度如何呢?

据悉,上海4000多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肯定了自己所在小区和单位的垃圾分类效果。同时,上海安排了100多个小区和机构的暗访行动,数据显示,居民区业委会、居委会以及物业三方的积极性值得称赞。

就监管来看,上海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专项监督,也对落实情况展开了监督。相关部门统计,监督实现了16个区全覆盖,共抽查暗访了150多个点位。自7月至10月,全市责令单位整改1.6万余起,责令个人整改2800多起,查处分类案件3400余起。可以看出,上海市垃圾分类4个月的“蜕变”确实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