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切入气候适应项目

2022年06月23日

最近这几天天津持续高温,小伙伴们都快热化了,而在南方,则是持续的暴雨,很多人把购置船提上了日程。

对于气候变化,国家又有哪些举措呢?

6月7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下称“《适应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

专家表示,未来需要重视气候风险应对工作,加强气候风险评估相关机制建设;同时通过创新绿色金融工具,鼓励气候投资,提高气候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在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方面做的工作主要集聚在保险领域,应该让绿色金融切入更多的气候适应项目。

2035年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根据《适应战略2035》的目标,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2030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专家指出,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主要策略,气候适应工作应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适应”比“减缓”更为重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就是调整和重构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会“与暖共舞”。

与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相比,《适应战略2035》更加突出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预测长期气候风险水平是一项非常高难度的工作,目前国际社会也还没有气候适应相关的统一标准和技术体系,国内建立相关体系非常有必要,但需要较长时间。

绿色金融切入气候适应项目

为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我国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适应战略2035》提出加强财政金融支撑。这一措施包括三方面: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

财政金融支持方面,《适应战略2035》明确,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资金投放。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气候适应项目建设。

碳减排支持工具只是央行的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的一种,虽然目前仍定义在气候减缓,但是央行绿色金融以及其他绿色金融政策,已经扩展到了气候适应。

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是三大领域:第一是清洁能源,第二是节能减排,第三是CCS(碳捕集和封存),这三大类其实都属于气候减缓而不是气候适应。但是国内大部分气候适应项目确实不如传统性项目收益强,如果要把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运用于气候适应的话,就要扩展当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运用范围。

目前我国在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方面做的工作主要集聚在保险领域,但保险只能平息或减缓灾害,并不能成为气候适应项目的资金来源。应该让绿色金融切入更多的气候适应项目,这亟需绿色金融创新。

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方面,《适应战略2035》提到,鼓励发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巨灾保险、重点领域气候风险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发挥金融市场提供适应气候变化资金的积极作用。

气候适应投资普遍存在回报低或没有商业回报,投资和运行周期长等特征,因此需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识别气候适应投资额外性和准确的财政资金需求,来优化公共部门投资,提升气候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特别是保险业方面,目前我国绿色保险产品以污染环境风险保障类、绿色资源风险保障类等10类产品为主。同时也在风能、太阳能产业保险、绿色低碳建筑保险、新能源汽车保险、天气指数险等方面进行探索。

我国在气候风险保险覆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开发保险机制避免气候返贫、气候致贫,同时通过保费差异和气候适应评级鼓励气候适应商业投资。

《适应战略2035》提及,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原标题:十七部门联合发文:将适应气候变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作者:李德尚玉)(内容有删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