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应链物流金融生态的建设

2020年12月10日

智慧供应链物流金融生态的建设

储雪俭 在第一届中国数字化仓储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政策环境 新基建、新物流、新零售

物流应该说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最近几年我总结了物流行业的三个“新”:政策新、趋势新和数字新。特别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我认为一定会给未来的物流行业会带来一些可以预见的新变化。

我先讲第一个,我们的政策环境一直在变。从2014年到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特别是今年6月份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意见》里提出了“六个降”。

过去我们一直说要“稳”要“保”,政府这次提出“六个降”,就是指导物流行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搞物流的都知道,我们物流成本还很高,按照19年的数据,社会物流总费与GDP的比率还有14.7%。

物流行业费用构成中运输费用又占据了大头,约占比53%。其中,公路运输费用为78%,铁路运输费用7.7%,水路运输费用10%,航空不到5%。中国当下的运输格局,严重制约了现代物流的降本增效。

从这个维度出发,未来的物流一定是向着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包括跨界优化和创新发展。所以通过降本增效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要改变物流就是仓库加运输这种的单纯的认知,然后进行产融结合助力产业脱虚向实,打造一个内外联动的新生态。

我认为中国未来一定是从枢纽经济向速度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所谓的物流园区,按照中物联的统计,90%以上是不赚钱的,他们主要靠着园区土地的增值获得收益。

这种园区想要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培养“网”的概念,一个园区是一个点,要想办法把一个点变成一张网。未来的园区它一定叫天上的云,地下的网,天上的两朵云叫什么?物流云+数据云。这种云就变为大中台、小前台和强后台的运营思路。

这两朵云进行数据采取和分析,将数据变为一种资产,衍生出一种交易。在这种云的概念之下,再把干线网、配送网、库网和商品网进行集聚。关于物流集聚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孟菲斯的经验。

注:FedEx的入驻使孟菲斯国际机场成为世界物流中心。发展至今,孟菲斯成为FedEx及几百家配送中心和运输企业的大本营,其“物流集群”功不可没。包括:物流运作主体、物流装备与技术的集群;与物流相关的产学研集群;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文流五“流”合一的服务供应链集群。


优化供应链物流环境 助力发展“速度经济”

今年5月20号,商务部在张家港成立了数字供应链的创新实验室试点,就是研究如何用数字供应链助力物流,助力大宗贸易的发展 。

要想形成集聚,首先需要思考供应链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从原料、材料、产品或其他方面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所以供应链的背后一定是物流链的支撑。这种物流链就会形成两个最基础东西:运力链和仓储链,进而衍生出仓储金融和运输金融。

仓储金融进一步形成CDC(中央配送中心)、RDC(区域配送中心)、FDC(前端物流中心)网络的完整链条。这就是库网的概念,但很可惜在中国所谓的物流园区里面,看不到这种网的概念。

受这次疫情影响,中石化这种买断制的企业也开始出来谈物流了,想要把它的提货制变为配送制,把整个中石化的资源点跟终端用户做成一个物流地网,然后通过云仓的概念嵌入进去,运用这种天上云跟地下网的模式,我认为这也是未来物流的一个新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基础设施、综合运输体系、良好的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就非常重要。所以政府在物流行业里是一定不能缺失的,但也不能干预过多。只有把政府跟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助力枢纽经济向速度经济发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速度经济却可以立竿见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顺应大势——建立安全高效、低碳绿色的物流运输服务体系。

多式联运就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运输模式,当下有很多央企和大国企的专用线是闲置的,如果我们把这种闲置的线路充分利用,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大大提高运输的效率。

所以我们推出了“货不落地”的公铁联运创新模式,我们在设库的时候,保证公路跟仓库之间的路段是铁路,这样就能做到零换乘。

按照低碳高效的理念设计的仓库我把它称为超级分拨中心,一座三层楼的仓库。一楼是结配分拨,二楼是缓冲库,三楼是金融仓。也就是将把金融仓、监管仓的概念引入仓库设计,把商流、物流、金流融合。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打造智慧物流供应链新高地

现在物流界的前沿观点是要与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深度融合,我有幸作为重庆发改委的顾问参与了10年前“渝新欧”的建设,当然现在各种“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都开始建设,已俨然成为物流行业的新形势。

那应该如何把握新形势,打造智慧物流供应链新高地?我认为关键还是前面说过的集聚,通过内装业务,利用国际环境和国内的疫情形势驱动内部销售,这是我的逻辑。

如何通过内装驱动,我举个例子,利用场站融合服务把集配分拨、仓配物流服务、智能化交易、供应链执行服务以及信息化协同服务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生态,打造一座物流的新高地。

现在我们讲新政策、新零售、新物流,物流服务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演变,从原来的产品为中心、生产为中心、本地为中心、线下为中心转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

也就是说,整个物流行业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在重构物流的格局。对末端来讲,比如仓配一体、社区仓、微仓、众包物流等等这些末端的物流的形态,会做一些叠加,这种叠加就是以数字化为主题的物流跨越升级。

数字化也是大趋势之一,是未来几年物流行业一定要做出转变的地方。从传统供应链到纯电商再到现在新零售,物流的配送方式、仓储方式和采购方式发生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就供应链物流服务而言,从库存做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开始,就慢慢从过去的厂家逐渐向消费者倾斜。也就是从物流仓储的云仓开始,出现了对数据的自动化捕获,这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我认为以数据来驱动的产业的升级,有三个步骤:首先通过物流订单标准化与电子化,打通物流各个流程实现一切业务数据化,进一步推动传统物流全链条的信息互联互通;再对物流大数据处理分析,挖掘对企业运营管理有价值的信息,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实现数据资产化;最后全面推动传统产业链物流领域实现数字化发展,最终实现资产价值化。

那应该如何把仓单、运单、发票、合同变为数据打造成一条生态链,并在这条链上面形成供应链整合呢?我认为碎片化的需求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这种柔性供应链的变革,对碎片化的需求非常明显,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的物流发展,谁拥有柔性化的供应链,谁就把握住了物流的时代脉搏。

在这种趋势下,供应链未来的产业变局,一定是向供应链金融物流一体化发展。这种产业就是从供应端跟需求端之间,把仓网、库网、多式联运、城市配送整合而形成一个新生态。


储雪俭简介:

上海大学教授。目前担任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上海市物流学会副会长,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副院长兼职教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同时还担任了由上海市人事局的"上海市现代物流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西北物流园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从事物流教学、研究、实务二十多年,有《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实务》等论文、专着五十余篇(本)。2003年8月和9月应韩国驻沪领事馆的邀请为韩国交通部、商务部的经贸访华团作物流专题演讲。2001年春应加拿大驻沪领事馆的邀请为加拿大总理率领的经贸访华团作过物流专题演讲。先后在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上海赛科石油化工公司、中化国际、中石化、中外运(集团)、等企业担任物流项目设计、策划等工作。

来源: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