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网融合为农村废旧家电回收提供新思路

2021年09月23日

近几年农村市场,一直是各个家电企业争取的重要战场。一方面,相比一二级市场,农村市场新增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在第一轮家电下乡,节能惠民等政策实施下购买的家电将迎来换新高潮。

农村市场内的家电产品销量快速上升,意味着每年都将有大量的废旧家电等待新生。面对农村废旧家电市场大、退休难的问题,供销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产业发展处处长王湛表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农村环卫清运网络“两网融合”为系统内外推进农村废旧家电回收提供了一种更新、更成熟、更高效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拓宽了回收渠道,又规范了回收流程,提高了回收效率,为做大农村废旧家电回收业务夯实了基础,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一、农村废旧家电退休难

面对“废旧家电如何处置”的问题,消费者大多认为能修就行,修不了的家电就扔在院子里,或低价卖给收废品的商贩。而对于后续废旧家电的去向,大家一无所知。

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点多面广,一直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一支骨干力量。在农村废旧家电回收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近年来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流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流通效率和运营水平大幅提升,在农村现代流通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截至2020年底,供销全系统连锁企业6697家,拥有配送中心10802个,发展连锁、配送网点83.2万个。其中,直营连锁、配送网点15.5万个,加盟连锁、配送网点67.7万个。县及县以下连锁、配送网点78.1万个。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行动,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和经营范围,不断加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在超过20个省份开展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工作,拥有从业企业360余家,年回收处理废旧家电数量约2500万台(套)。其中,供销总社直属企业——中再资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完善、稳定和优质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年回收拆解量超过2000万台(套)。

二、完善农村逆向物流体系

农村废旧家电回收体系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逆向物流体系。积极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有效对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农村环卫清运网络“两网融合”是供销合作社探索出的完善逆向物流,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目前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积极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托现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农村环卫网络,发展符合城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两网融合”示范网点,在机制、人员、物流、设施、平台等方面实现“一网多用”,有效提高了农村废旧家电回收效率。

三、2022年系统处理废旧家电能力占社会总量的三分之一

供销合作社将充分发挥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日用消费商贸连锁网络,探索构建具有供销合作社特点的家电销售和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新模式,力争到2022年系统处理废旧家电能力占社会总量的1/3。

农村人口数量广、基数大,是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股。随着农民群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持续加快,农村地区将会释放巨量的消费需求。为此,供销合作社拟从五个方面予以推进。

首先,发挥日用消费品流通优势,促进家电更新消费。鼓励系统内商场、超市、电商平台等经营企业加强家电消费升级引导,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家电促销活动,引导城乡广大消费者按安全使用年限更新家电,推动农村家电消费产品换代。

其次,发挥经营服务网络优势,健全优化废旧家电回收渠道。利用系统遍布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拓展废旧家电回收业务,规范回收流程。推动家电回收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回收模式,并积极与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建设多元化回收渠道。

第三,发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优势,提升废旧家电处理利用能力。鼓励系统内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提升废旧家电拆解利用能力,提高废旧家电处理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无害化、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处理产物附加值。发挥系统龙头企业技术和资质优势,加强与系统外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合作,提升废旧家电拆解处理能力。

第四,加强技术标准规范和物流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环节,强化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健全家电销售、回收和处理各环节物流体系建设,利用销售环节配送、装机、维修等渠道,发展逆向物流。进一步降低废旧家电收运和存储成本,提高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效率。

此外,充分发挥系统各级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履行行业自律、技术交流和反映诉求职能。加快制定行业标准,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总结推广行业典型经验做法,促进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行业管理水平提升。做好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